避暑山莊七十二景之一
文津閣日月同輝
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十五這天下午,乾隆皇帝在大臣們的陪同下前往文津閣驗看,他們從南門進,通過山洞來到池邊,又圍樓轉(zhuǎn)一圈,再登樓到二、三層看一遍,最后沿假山磴道攀上假山,先到趣亭、又到月臺,乾隆皇帝對這組建筑非常滿意,傳旨在這里大家一起用膳,并賞月。御膳房很快把御膳送到并擺好,乾隆皇帝高興便招呼著大家連飲了三大杯,怎么說也是60多歲的人了,不勝酒力,漸漸的有了幾分醉意,他抬頭看看天空,扭頭看看西邊,夕陽照在樓上,閃閃發(fā)光,他又看看東邊不見的月亮,忽然想起李白的“把酒問月詩”,不覺輕輕吟誦起來,當吟到“唯愿當歌對酒時,月光長照金樽里”時,這使乾隆皇帝恍惚中想起唐朝武則天曾經(jīng)詔令百花在冬天開放的故事。想我乃當今天子,難道就不能叫月亮白天出來嗎?于是放下酒杯對和珅說:“你去傳旨,說我要白天看到月亮,不得有誤”。
宴席散了,這和珅可急壞了,他家有個老管家,對他說:“讓月亮白天出來,那是瞎話,但俗語說‘百巧匠為先’,老爺可讓那一百多個工匠想法造出月亮,興許能把皇上蒙住,若造不出來,就說他們造的假月亮把真月亮氣回去了。讓皇上拿他們問罪”。和珅立馬召集那一百多名工匠,讓他們在一個月之內(nèi)造出一個白天能看見的月亮。
這一天忽然聽見外面有人喊:“賣月亮嘍,賣月亮嘍!”大伙急忙跑出去一看是個老頭,大伙問他月亮在哪兒,多少錢一個,他也不回答。他只是往前走,走到一口井臺上,他用手一指井口說:“月亮在那里呢!”大伙一看水里真的有一鉤彎月,原來是這口井讓石板擋的結(jié)果。大伙都很感激這老頭,正要謝他,可他轉(zhuǎn)眼不見了。一個老木匠說:“這是魯班爺給咱指路來了。咱就用井臺的道理在假山上修出個月牙倒映在水池里,不就白天也能看到月亮了嗎?”大伙說干就干,就在水池南面的假山上開了一個彎彎的縫隙,讓光線從那兒透過來,映在水池里,水池中就出現(xiàn)了一鉤彎月。
和珅聽說月亮造出來了,便請乾隆皇帝來文津閣賞月,乾隆皇帝坐在水池邊的龍椅上,看看水中的彎月,又看看空中的太陽,哈哈大笑。和珅見皇上高興了,便奏道:“奴才明日給圣上改成圓月,圓滿成功。”乾隆皇帝聽了沉思下說:“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,還是彎月好。”
文津閣的由來
坐落在承德避暑山莊西山腳下的文津閣,是清代著名的藏書樓。建于乾隆三十九年(1774年),是仿照我國著名的藏書樓,浙江寧波范式“天一閣”的“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”的建筑形式修建的。
“文津閣”坐北朝南,為一座較大型的庭園,花墻環(huán)繞,南開門殿五楹、東開門殿三楹、北有月門。進門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高大嶙峋、參差錯落的假山疊石,假山下有洞府,上有月臺和小方亭“趣亭”。月臺上鐫乾隆皇帝御書“月臺”二個擘窠大字并鐫有乾隆皇帝詩三首,其中面東“米家范式兩兼奇”說明了“文津閣”仿寧波范欽的天一閣并兼具北宋大書畫家米芾寶晉齋的特點。假山疊石,向背藏露,虛實相生,拙巧相間,曲徑通幽,玲瓏剔透,風姿卓約。疊石北瀕臨池水,如果在艷陽高照天氣晴朗的日子,來到池水對岸的平臺上,站在中間的古松旁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池水中有一彎新月,時隱時現(xiàn),與清空麗日交相輝映,形成“日月同輝”的奇景。文津閣東側(cè)有一碑亭(已無存),上有乾隆御筆的《文津閣記》,記述了編纂和儲藏《四庫全書》及建造文津閣的背景及原因。此碑通高5.23米,其中碑首、碑趺各高1.2米,寬1.38米,厚0.58米。碑背、碑趺和碑身周邊雕刻著精美的蟠縭紋和雷紋圖案。正面,用滿、漢兩種文字鐫刻。北面鐫《題文津閣》,東側(cè)鐫《四庫收精要》,西側(cè)鐫《建由甲午成已末》。